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澳) 德克斯特·霍约斯
★德克斯特·霍约斯研究罗马历史36年,讲清了罗马的复杂性,一本顶一套。从历史的角度看有学术高度,从现实角度看有借鉴意义 本书写法有别于其他重点铺陈史料、皇帝故事的古罗马史,写法高屋建瓴,探讨政体、制度、征服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是什么使如此庞大的帝国良好运转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了解罗马帝国,不能只读通史,更要分析一个帝国的基因 罗马人为什么一定要“毁灭迦太基”?罗马皇帝如何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中一步步获得绝对的权力?为什么说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孕育着“帝国主义”的因子?又如何在大一统中隐藏着反叛和解体?崇高还是暴政,这本书告诉你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罗马? ★从共和到帝国,融历史于时政,揭开罗马帝国白手起家的组织原则与政治资本 罗马如何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小城市,成长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什么驱使罗马人追求战争,追求胜利?罗马帝国有何独特之处,让其统治得以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崛起背景、过程、成因、败因,治理的得与失皆直陈根本。 ★罗马帝国的建立是后续所有欧洲帝国的模板,读懂罗马帝国看透西方格局 罗马帝国经历了重重阻力,取得一场场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将尽善尽美的帝国记忆和大一统的“帝国模板”注入后来各个时代、各位后继者的文化之中。“罗马一体”的记忆也为后世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表征增色添彩,直至近现代仍然相沿不绝。罗马的军事出击和领土扩张不是某位元老、某位皇帝的个人意志,而是所有罗马人对“荣誉”的渴望。 从共和到帝国,罗马的胜利来得既不轻松,也不迅速,伴随无数的失败;而罗马人自己,在扩张帝国的过程中也往往冷酷无情。与此同时,罗马人努力实施道德和法律原则,来指导他们的主体制度,制定了今天仍然有效的政府组织原则,将其推行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罗马的胜利》站在城市和人民的角度去看帝国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它采取了什么形式,使罗马从一个城邦逐步统一整个亚平宁半岛,直到统一整个地中海地区,以及它对它所征服的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本书重点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罗马如何将其自身政治制度、法律、公民权推广到各个行省,各个行省如何在接受影响与反抗剥削的过程中形成自身文化。 罗马在统治上可能严苛,但它在文化上也很灵活,允许当地社区管理自己的事务,使用自己的语言,保持自己的信仰。正是这种文化基因,造就了罗马帝国的辉煌,最终为今日的欧洲格局奠定基本形态。
罗马的胜利
作者:萧寒 主编 / 绿妖 撰稿 / 严明 摄影
大历史,小工匠。 择一事,终一生。 2016年1月,《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央视首播,随即迅速走红网络,播放量累计近亿,豆瓣评分高达9.4,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 这是首次有人将镜头对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是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我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一百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幅古画要揭一两个月,临摹几年到几十年……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保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走出宫墙,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修复着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 不同于纪录片对文物修复本身的关注,本书由作家绿妖深入采访十二位文物修复师,更侧重于展现“修文物的人”。书中按文物的类别分为六大部分:钟表室、铜器组、摹画室、裱画室、木器室、漆器室。每一部分都重点采访了老师傅和徒弟,配以高清文物图、现场工作照以及部分老照片,生动再现了故宫传承几百年的文物修复历史,也让我们得以认识,在宫墙深处默默奉献、不求名利,只为心中执著而奉献终身的国之工匠。
我在故宫修文物
作者:赵京华
知名鲁迅研究学者赵京华最新著作 一本书纵览日本鲁迅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和成果 在东亚视角下,重拾鲁迅的现实意义 -- 诞生于中国的作家鲁迅在1936年与世长辞之后,却于异域日本获得了新的思想生命,这种特殊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长久思考。 本书主要讨论日本学院里的鲁迅研究传统。这个研究传统,包括认识鲁迅的基本立场和思想史语境、主要观点的确立与阐释架构的形成及其方法论视角的演变,重点在于梳理学术传承的内在理路,尤其关注那些构筑起具有其个人特色的“鲁迅像”的代表性学者的研究。例如,竹内好那个充满“赎罪的心情”而执着抵抗的文学者鲁迅,丸山升那个片刻不曾离开中国政治过程的革命人鲁迅,木山英雄那个穿越对死亡的深度思考而获得新生的诗人之哲学的思考者鲁迅,伊藤虎丸那个象征着新亚洲个人主体性原型的鲁迅,还有丸尾常喜的在土俗民间世界获得反现代立场的现代主义者鲁迅,以及代田智明的通过对1930年代上海文化所象征的殖民地现代性之批判而达到后现代境界的鲁迅形象…… 代表性学者之外,本书还特设一个章节讨论战后七十余年来的《野草》研究历程,以之为个案力图呈现日本学者在文本内部分析和外部关系研究方面的精致功夫和卓越贡献。
活在日本的鲁迅
作者:[英] 丹尼·多林
“想象一下,你一辈子都生活在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里,直到有一天制动装置突然被启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作者在本书第1章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提醒早已沉浸并且习惯了高速发展的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早在新冠病毒到来之前,这个世界的高速增长阶段就已经进入尾声。“大加速”创造了我们当代的生活与文化,但持续的加速是不可能的。生育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放缓,气候变暖和碳排放的增长却仍在继续。从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之中,作者抓住了从过去到当下的变化趋势,还关注了如债务增长、信息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放缓,提出了对未来的一种乐观想象:人类进步的放缓进程已经开始,而大放缓将带我们回到大加速之前的常态。常态不代表停滞,而是意味着稳定和理智。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许你的脑海中会有无数的事例涌现出来,想要反驳作者的观点;但如果想要领会作者搜集整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创作本书的立意,就要像作者一样尝试身处变局仍能发现变化的本质。关心我们的未来,未必要像作者一样建立模型或绘制时间线图,但可以像他建议的那样:放慢脚步,再后退一步,看看你的周遭正在发生些什么。 -- 在这本有力而适时的作品中,丹尼•多林向人们展示了更大维度上面正在发生着的社会性大减缓对人类有何益处。作者向所有读者开放了一个丰富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全球数据宝库,海量数据展示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自1970年代初以来,人类的进步一直在放缓。 丹尼•多林使用令人信服的可视化时间线图表向读者说明了,生育率、人均GDP增长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在过去几代人中是如何稳步下降的。也许最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令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被重塑的技术进步,甚至其日新月异的变化速度看似正在将文明推向新的未知水域,但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在迅速下降。在多林看来,这恰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也是迈向稳定的时刻。他指出,许多定义近代历史的较早的伟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战争、社会分裂和巨大的不平等。与其为此而哀叹,不如正视大加速所带来的环境、资源与不平等困境,接受放缓作为一种必然。
慢下来
作者:林曦
希望我们都珍爱自己,保养好自己,有充沛的能量,在这一段人生旅程中,去好好地经历、体验和成长。 你有没有想过,元气是什么?它就好像人生旅途里我们唯一的行囊,其中有什么、质量如何、有多少,关乎着你这一路能走多远以及质量如何。要知道,我们的行为和状态是需要能量支撑的。睡得着、吃得香、能思考、能专注都需要能量,能高兴、有热情更是如此。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状态,用流行语来说,就是“丧”,这个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可能我们并没有那么的“酷”或“丧”,并不是对生活和世界没有兴趣和热爱,而是能量不充沛、不支持了,要注意收藏和养护了。 这本小书里集成的内容,便是并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的短文书写。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传统智慧对生命和养生的理解与认知。第二部分是关于保养身心我们值得了解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为自己节能的一些建议。第三部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五脏中枢纽性的存在——脾为入手处,谈论一些和衣食住行相关的事情。第四部延续前文对于养护身心的探讨,收录了几篇相关文字,有中医学习的一些心得,也有对艾灸、过敏等生活常见问题的浅谈,以及对于《原则》一书的读后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发展中,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各自的方向和所长,但一些对生命的理解和相待方式,却是殊途同归的。
元气满满的生活
作者:尹吉男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原创系列首作 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 集二十余年精粹,呈现总结“知识生成”研究路径与思想源流 -- 传统美术史的概念需要不断更新,作品的概念可能也要不断改变,甚至放大。我有一种感觉,以后的学者可能只关注研究的问题是不是学术上的进展,而不太关注门类,即到底 是社会学、哲学史、文学史,还是美术史。 我的目标是促进整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这些事情很迫切。如果接下来我们着重研究中国和外部互动中的那些中间环节,以后的学术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不再是西方人提问题中国人回答,而是中国学者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发全球的学者回答。到那时候,中国学术的生产时期就真正到来了。 ——尹吉男 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形成了某种写作范式。作者追问明清鉴定家的晋唐画概念、关于风格的类型标尺等问题,从图像的视角观照历史,引领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在中国绘画传统的风格研究与主题研究之外,讨论了图像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由此带出了他对中国古代图像史的总体思考,即要“超越审美”“超越真伪”,尊重“物”的独特性,并且努力思考“物”的意义,别具方法论创见。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
作者:[英] 卢克·亚当·霍克 图 / [英] 玛丽安·莱德洛 文
一次罕见的暴风雨突然来临,人们的生活顿失所依。一个男人和他的狗,共同经历了这场暴风雨带来的艰难时刻。本书以温和的哲学视角,非常贴切地审视了2020 年新冠疫情以来世界发生的一切。 在英国疫情封锁期间,许多人学会了新的工作方式,而《在一起》正是这种新工作方式的产物。作者卢克由于无法自由地在室外作画,便开始运用想象力,以内省和反思的方式,记录周遭发生的事情。他将这些画作上传到Instagram上,粉丝一下子骤增到25万。很快,凯尔图书公司的编辑玛丽安•莱德洛联系了卢克,请他为所有身处困境的人们绘画。之后,他们开始合力创作这本书,由卢克绘制插图,玛丽安撰写文字,在持续数月的创作过程中,他俩实际并未见过面——一切都通过Zoom(一款云视频会议软件)进行。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恰好反映了它要传达的信息:我们应该更好地联合起来,共同克服逆境;即使在艰难时期,也永远会有一线曙光,让我们从别样的角度发现生活的美好。 卢克将本书献给了他的已故祖父——一个他生命中重要的父辈形象。本书中的主人公即是以卢克的祖父和他自己的狗狗罗宾为原型,通过他们的经历来指引我们如何安然经受这场暴风雨的洗礼。这是一个充满个人情感的故事,但同时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在一起
作者:
★ 继《金雀花王朝》《圣殿骑士团》后英国历史学家丹·琼斯新作 ★ 基督徒与穆斯林对耶路撒冷的争夺 ★ 持续近四个世纪的中世纪冲突 ★ 十字军的时代从未被描绘得如此鲜艳夺目 ★ 十字军的故事也从未被讲述得如此酣畅淋漓 《圣殿骑士团》《金雀花王朝》《空王冠》作者丹·琼斯新著。在这部作品之前,十字军的时代从未被描绘得如此鲜艳夺目,十字军的故事也从未被讲述得如此酣畅淋漓。 “踏上征途,罪愆得免,神圣王国之不朽荣耀必定降临汝身!” 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如是说,他的慷慨陈词激励着基督徒踏 上通往圣墓的道路,将耶路撒冷城从几个世纪的穆斯林统治中解放出来。乌尔班的号召,以及领取十字之人终将得到救赎的承诺,将引发史诗般的宗教冲突。在由信徒组成的军团支持下,基督教王公们对基督的敌人发动了连绵不绝的圣战,使欧洲和地中海地区血流成河——从东方的阿勒颇到西方的安达卢西亚。 在《十字军》一书中,丹·琼斯并非简单地描述十字军东征中的事件,而是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为素材,提供了一部“人物群像式历史”。十字军战士既包括女性和男性、东西方教会的基督徒、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也不乏阿拉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埃及人、柏柏尔人和蒙古人,甚至还有一群维京人。丹·琼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中世纪冲突,这场冲突持续了近四个世纪,其影响至今仍在回荡。
十字军
作者:[英] 扎迪·史密斯
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当代西方世界。 “他们越是向未来奔跑,就越是在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过去,那个曾经待过的地方。这正是移民的另一面,他们无法逃避自己的历史,正如人逃不开自己的影子。” 21世纪最受瞩目的处女作,“英国青年一代作家代表”扎迪•史密斯代表作。 “新千年第一部杰作。” ——《旧金山纪事报》 “一部雄心勃勃的小说,涵盖了种族、历史、政治、 文化、信仰与性等所有重要领域。” ——《纽约时报》 “堪称多元文化主义的乔治•艾略特。”——《每日电讯》 “扎迪•史密斯是她这一代作家中不容忽视的声音。”——《星期日泰晤士报》 “作者的首次亮相自信得让人吃惊,既诙谐又严肃,语言具有真正的作家所特有的气质。这本书有牙齿。”——萨尔曼•拉什迪 “作者的惊人才华从第一页起就显露无疑。”——朱利安•巴恩斯 世纪之交的北伦敦,人们的姓氏和名字混淆了他们的来处,编结成一张交错复杂的网。中年失婚、自杀未遂的白人阿吉与年轻的牙买加黑人姑娘阴差阳错地结为夫妇,他在二战中结识的孟加拉好友萨玛德也带着妻子来到伦敦定居。阿吉一生庸碌无为,凡事都靠掷硬币作决定;萨玛德出身优越,却只能在小餐馆当侍应生。随着他们的下一代渐渐长大,个人的信仰危机演变为父辈未竟的期待,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身份错位的迷茫与愤怒,以及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碰撞与冲突,渐次浓缩于这座城市的西北角,最终在新年夜爆发成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动摇着个体的来处,裹挟着几代人的命运,书写着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欲望与恐惧。
白牙
首页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