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美] 詹姆斯·艾尔罗伊
正是因为好人的轮番作恶,“黑色大丽花”案才变得如此不寒而栗。 —————— “我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好人有可能是坏人。” 伊丽莎白·肖特,人尽皆知的“黑色大丽花”案受害者。死前无人知晓,死后火遍全美。 她在世时我不认识她。对我来说,她通过其他人存在。回顾往日,我眼中的她不过是个可悲而渺小的放荡女孩。 我——“板牙”布雷切特,前拳击手,现役警探——怀着正义之心调查“黑色大丽花”案,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大丽花仿佛是我黑暗过去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内心深处的谎言、罪恶和痛苦。我想要拥有她,哪怕她已经死了。 “黑色大丽花”案如同一张通往地狱的单程票。我请求大丽花保佑我一路平安,以此回报我对她的爱。 —————— 正是因为好人的轮番作恶,“黑色大丽花”案才变得如此不寒而栗。 毛骨悚然的世纪悬案、残忍扭曲的变态凶手、肮脏诡异的病态痴迷 ◆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作品,世界范围内已发行121个版本 ◆根据“黑色大丽花”案改编,还原大量真实细节 ◆要是问我在世作家中,谁无比凶猛、勇敢、有趣、通俗、美妙、复杂、偏执……我的回答是詹姆斯·艾尔罗伊。——斯蒂芬·金 ◆翻开本书,才发现身边看似好人的人也许无恶不作。
黑色大丽花
作者:[英]罗伯特·图姆斯 / [法]伊莎贝尔·图姆斯
●海权VS陆权!理性VS浪漫!改革VS革命!从第二次百年战争到欧盟,英伦三狮与高卢雄鸡300年的爱恨情仇 ●启蒙运动、美国和拉美的革命、俄罗斯帝国的衰落、两次世界大战、现代中东的形成、非洲疆界的划定、欧盟的成立,甚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背后都有英法两国对抗、竞争、交流、合作的影子! ●一对史学家伉俪跨越英吉利海峡爱情的结晶!厘清现代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托尼·朱特、施展推荐。 1066年,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自此,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大国的命运便纠缠在一起。两国在中世纪曾打了一场百年战争。到了1689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加入对抗法国“太阳王”霸权的大同盟战争,战火在两国间重燃。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两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的权柄,先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交手,战争舞台从欧洲延伸到了北美、印度,乃至全球。最终,海洋强权英国战胜了大陆强权法国。 从1815年至今,两国不再是敌人,但多数时候也并非朋友。它们曾在克里米亚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并肩战斗,曾在苏伊士危机中紧密合作,但也曾因法绍达危机再次走到了战争边缘,曾因竞争欧洲共同体的领导权而貌合神离;面对昔日战友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英国人选择隔岸观火;面对昔日救命恩人被经济危机折磨,法国人仍然对英国入欧说不。 300年来,两国的竞合不仅塑造了彼此的民族认同,而且震动了世界。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拉丁美洲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现代中东的形成、欧洲共同体的成立,甚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背后都有英法两国对抗、竞争、交流、合作的影子!本书回顾了从光荣革命到21世纪初300多年的英法关系,书中不只有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还有思想与文学、旅游与美食、体育与时尚;不只有国家层面的互动,还有民间的交流。跨越英吉利海峡流动的不光有丘吉尔、戴高乐、卢梭、伏尔泰、休谟等大人物,还有向往异国风情的旅人、寻求工作机会的工匠、流行文学出版商、刺探商业情报的间谍等各色普通人。 本书是两位史学家跨越英吉利海峡婚姻的结晶,二人研究英国史、法国史和英法关系史数十年,功力深厚,对于各种史料可谓信手拈来。全书充满了英式幽默与法式浪漫,除了展示两人的共识外,还毫不回避两人的分歧,堪称一部关于现代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
甜蜜的世仇
作者:[法]简-大卫·纳索
我们曾以为努力就会实现目标、实现目标就会快乐、足够优秀就会被爱、与梦想中的伴侣在一起就会幸福、承诺永远不会改变、自己最信任的人不可能背叛自己…… 当现实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的期待,曾经依赖的幻想破灭了,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更不知道该用何种心态去面对以后的人生,抑郁便悄然产生。 人的成长,本质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一次次学会在变化中抛弃旧的价值观,重塑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世界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并感到迷失、愤怒、恐惧、悲伤、无助、丧失希望和动力,但这也是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强大的必经之路。 作为精神分析师,本书作者倾尽其50余年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抑郁的新视角,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拆解抑郁发生发展的内核,用鲜活的案例帮助我们理解抑郁,同时也给了我们战胜抑郁的工具。 作者认为:抑郁的发生主要经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抑郁的发生埋下了种子,源于我们早期经历的创伤;第二个阶段是抑郁的潜伏期,为了防御早期的创伤,人们陷入了过度幻想,通过幻想来防御内心未解决的伤痛;第三个阶段是抑郁的导火索,在现实中再次经历情感创伤使得幻想突然破灭,人们不得不面对让人痛苦的现实;第四个阶段是抑郁症状的暴发阶段,问题集中呈现。 当我们了解了抑郁是如何发生的,便更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不仅能够应对抑郁症状,也能够直击问题核心,彻底走出抑郁。 精神的力量远比你想象的强大。愿这本书可以陪伴你、疗愈你,让你重新开始相信自己,找到你喜欢的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当你走出抑郁的时候,你会发现,生命中的所有不如意,都是为了把你变得更加强大。
走出幻灭
作者:[法]旅克·理查德(Luc Richard) / 高翔
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中国画家高翔和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Luc Richards ) 从上海出发沿江逆流而上,意图探究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他们画沿途所见,写下各自感悟,用绘画和文字丈量发生巨变的长江及沿岸的地理和人文。 这并非一本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集,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严肃的“田野调查”— —两位作者带着对生活的赞美和关怀,对长江大胆地进行了一场艺术性和纪录性并存的考察。 法国人旅克·理查德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文字描述了沿途看到的一切——直接、真实,没有丝毫的修饰;艺术家高翔则怀着一个中国人对本土山河的厚重情感,用色粉笔速写了进入他眼中的风景,同时在日记里记录旅途的每一瞬间。 高翔沿途绘有二百余幅色粉画和 36 篇日记,旅克写有 10 篇游记,本书选编 156 幅色粉画和两人撰写的共计 47 篇旅行笔记,以图文书的形貌编辑出版。 长江从东向西贯穿中国全境,是中国第一大河,它的每一刻变化,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国家的缩影。时值21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变革最激烈的时刻,也是长江沿岸自然和人文景观发生巨变的一段时间——三峡大坝的建设如火如荼,库区蓄水位逐年升高;经济全球化深入长江中、上游腹部城镇,新盖的山城和拆平的老城在同时述说变迁的故事。 两位作者彼时的行走,让我们看到变化中的中国——下游发展中的社会,对比上游原生社会的落后与宁静。21 世纪,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我们频频争论人类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人类的幸福究竟如何定义时,这本高翔和旅克的长江行走考察《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令人于疫情反复之下陷入关于个体生存状态的深深思考。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
作者:董说
过完火焰山,继续取经路上,唐僧却忽然不见。于是,孙悟空便起身,寻找师父。却惊骇地发现自己到了未来,未来的新唐朝。师父不见,转而寻找秦始皇,寻找驱山铎。无端闯入神奇的万镜楼台,在过去与未来世界跳荡往返,与楚霸王,虞姬,秦桧在不同空间里发生或古怪或啼笑皆非的故事。最终, 孙悟空找到师父。却已不是昔日的那个唐僧。唐玄奘在另一个女王的花园里沉醉。整个取经队伍解散。却又在最后一场噩梦里,陷入绝天灭地的修罗场中。在万劫不复的空前厮杀中,在悟空的极焦虑与极迷茫中,虚空尊者现身点化。原来,一切不过是鲭鱼精这个幻梦师的陷阱。师徒醒来,重新踏上西行的漫漫长路。 * 《金瓶梅》《海上花》之外,另一座古典小说的奇峰。 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鲁迅 这是一部最怪的怪书!他思想之精刻,文章之富丽而微妙,魄力之雄厚,寄托之深沉,是中国任何旧小说都比不上的。 ——刘半农 孙悟空在《西游补》中的困境是最天才的构思......《西游补》至少关照到了有关意识的文艺当中那种无名的压抑和焦虑,这存在之迷宫超越了心理学的意义,而这,在现代文学之前,人们对之几无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董说,这位17世纪的作家,是中国文学中极大的例外,同时请勿忘记,西方文学中对存在之迷宫的兴趣发生也是非常晚近的事。若讲到中国的潜意识文学,此书可算代表作,曹雪芹可能受此书的影响。 ——夏济安 * 一部明朝的小说,一部奇特的汉语神作,疯癫荒唐的狂想曲。 惊才绝艳,让鲁迅、钱玄同等大师五体投地。 影响过曹雪芹,周星驰,刘镇伟等人的创作。 先行诺兰,今敏,博尔赫斯近乎五百年。 颠覆你对汉语古典小说的认知。 * “纸上造物”新制作,邀请马伯庸长文导读,书末另隐附惊喜。
西游补
作者:[日] 龟石伦子 / [日] 新田匡央
“律师为什么要为坏人辩护?” “你不觉得被害者很可怜吗?” “怎么只想着怎么减轻量刑呢?” 刑事辩护律师见到被冤枉的嫌疑人、被告时,为了证明他们无罪,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被赋予的法律权利,在刑事审判中抗争。然而,对已经认罪的嫌疑人、被告,为什么也要为其积极辩护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唯一答案。然而刑事辩护律师的工作对于大众来说,确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个体权利的保护。 年轻女律师龟石伦子接手了大阪地区一起盗窃案,原本以为是走过场的工作,却从当事人口中了解到警方为了掌控犯罪情报,未申请搜查令就擅自在嫌疑人车辆安装GPS、进行手机监控等情况。龟石察觉到其中存在侵犯市民个人隐私的危险,为此她组建起一支年轻的辩护团队,针对警方的越权行为上诉,直至最高法院。最终日本最高法院于2017年裁决警方“没有搜查令采用GPS监控市民的行为是违法的”。 如果我们的社会对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受到胁迫的情况过于包容,那总有一天,胁迫会以其他形式降临在自己身上。要想自己生活在安心的社会里,就决不能把别人的权利受到侵害仅仅当作他人之事。这是龟石作为刑事辩护律师最为珍视的一个想法。也正是在这一想法的推动下,这一案件才成为平成年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也刷新了许多日本大众对刑事辩护律师的认识。 十年后,二十年后,当我们回顾这场审判时,我希望我们能庆幸,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当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了这场审判后,我希望他们不是憎恨我们,而是感谢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GPS辩护团
刑事辩护人
作者:坂田和实
坂田先生是代表了战后日本文化的人物之一。坂田先生走在“民艺”的前沿,他是真正试图创立战败后美的标准的人。——村上隆(艺术家) 坂田先生是个活得很完美的人。——川濑敏郎(花艺家) 坂田先生同千利休、 柳宗悦一样(而且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的方式),是一名通过物的选择、安置 、展示来传递思想的美学思想家。——菅野康晴(《工艺青花》主编) —— ◆与权威割席、“捡废品”起家的日本古董界王者、引领日本现当代审美的至关重要的人物。 ◆一本关乎“审美”的重量级图书,自2003年出版至今加印不断,以其独特的魅力俘获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装帧形态再现“坂田美学”,布面精装,选用进口瓦楞纸制成函套,低调、独特、高品质。 ◆中文版收录坂田和实与中村好文关于美术馆as it is的对谈,以及日文版编辑长达2万余字的解说,尽述有关“坂田美学”的种种。 —— 《孤芳自赏的尺度》集结了新潮社老牌杂志《艺术新潮》读者票选No.1的人气连载,出版后获《日本财经新闻》《周刊文春》《家庭画报》等20家日本纸媒盛赞。50篇美文和50件美物,揭秘北野武、白洲正子、川濑敏郎、村上隆、芹泽銈介、中村好文以及几乎所有日本当代顶尖工艺创作者推崇的卓越“慧眼”。
孤芳自赏的尺度
作者:邹晓东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在海内外人文学界卓有声望。它一直是学术发表的主要园地,人文学术潮流的引领者,更被学界视为学术风向标之一。值《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表彰“《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鼓励《文史哲》及学术期刊界“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在《文史哲》做编辑的回顾与梳理,其中既有求职《文史哲》的曲折与辛酸,也有钟爱学者身份而不甘心做编辑的纠结;既有深度认识《文史哲》之后的幸福,以及与之一起预见学术大势的豪迈,也有对“学刊专职编辑(学术编辑/学者编辑)”这一角色的审视与畅想。作者在书中观察并思考自己所在刊物的办刊传统与办刊理念,体察并分疏学者身份与编辑身份之间的张力,追问并设想学刊与学界的正当关系。读者从中不仅能了解《文史哲》编辑背后的故事,更能感知《文史哲》作为一流学刊的担当,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更加深刻的体味。
我在《文史哲》干编辑
首页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