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盖伊·斯坦丁
◌ 如果你的收入来源和金额不确定 ◌ 如果你正在从事兼职工作或打零工,工作临时化 ◌ 如果你在工作中很难培养和提高一定的工作技能 ◌ 如果你的工时过长,工作内容或地点经常变动且不受自己控制 ◌ 如果你担心自己随时被炒鱿鱼,只好在办公室听话且上进 ◌ 如果你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无法升职,也无法预期收入的增长 ◌ 如果你对工作或老板不满,也很难通过发声渠道表达不满 ◌ 如果你遇上疾病、事故等意外,家庭和公司都无法给你补偿或支持 一旦你符合越多以上的描述,你就越可能成为盖伊·斯坦丁所定义的“朝不保夕的人”。 ——————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推动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一些国家的政府强调通过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将风险转嫁给劳动者,让企业得以提高效率、适应国际竞争。在这股浪潮中,传统工人阶级在20世纪60年代争取而来的稳定就业和社会福利被不断侵蚀,劳动者的工时、薪资、工作地点,甚至工作内容都可以被轻易变更。 非正式工或临时工、兼职工作者、自雇职业者、实习生、老年工人、移民工人,甚至高技能的知识或创意劳动者等,都正在沦为朝不保夕的人。他们低薪、收入不稳定、工作临时化、岗位可替代性高、身兼数职、难以提升工作技能,时刻面临失业和就业不足的风险,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和社会保障,更遑论就劳动者身份建立归属感和集体认同。 本书以朝不保夕群体的恐惧和欲望作为经济思考的核心,剖析该群体崛起的缘由和组成分子的样貌,反思他们为何会听信政治谗言而堕入民粹主义的深渊,并提出要获得应有的自由与安全,基本收入方案可取且必要。
朝不保夕的人
作者:[美] 詹姆斯·F.英格利希
《声誉经济:文化奖、奖品与文化的流通价值》是目前学术界唯一一部梳理了包括文学奖在内的所有主要文化奖的历史,并对现代文化奖项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从公元6世纪历史上最早诞生的奖项及其在文学、文化、艺术领域的扩散,到20世纪以来各类文化奖的飞速增长,作者英格利希展现了一幅文化奖历史的全景图,梳理、分析了各种奖项的设置、管理、运作及其文化影响,解释了文化奖盛行的各种内外部复杂因素。此外,基于对奥斯卡电影奖、格莱美音乐奖、诺贝尔文学奖、布克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等国际重大文化奖、文学奖等大量案例的深度分析,指出混合了新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象征资本——文化声誉在文化奖体系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从而提出了“声誉经济”理论。2005年该书出版后,受到《华盛顿邮报》等英美各大报刊的广泛好评,并被《纽约》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学术图书”,被学术杂志《N1》称其为“我们时代最好的批评作品之一”。目前该书已成为文化奖、文学奖研究的经典著作,迄今约有1200种学术出版物引用过,并被美国众多高校的文学、文化研究专业指定为专业必读书,同法国理论家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一起,对文学与社会学、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经济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并不枯燥难读,作者对文化奖项的各种逸闻趣事娓娓道来,语言幽默,读来饶有趣味。
声誉经济:文化奖、荣誉与文化价值的流通
作者:陈楸帆
《我们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是青年科幻代表作家陈楸帆科幻随笔集,是一个科幻小说家对中国科幻文学现场的亲身观察与思考。 “READ单读”章节收录十余篇书评,系列呈现了华语科幻创作图景的多样性亚文类——或然历史写法、推理 科幻、修真 科幻、哲学思辨 科幻、赛博朋克、女性主义科幻......所谓的软科幻/硬科幻之分,实则是一种审美偏好或认知建构,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到文本,回到故事本身。 “TALK对话”章节收录十余篇访谈和演讲,包括单向街·书店文学节主题演讲、伦敦中国科幻研讨会读者交流会、与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在《花城》杂志上的对谈、深圳读书月主题演讲等,所涉及的主题如“科幻如何激发创新精神”“科幻小说如何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中国赛博朋克:从写作实践到现实建构”“人工智能与现实生活”“东方想象力”“后真相时代的身份建构”等皆与现实公共话语紧密联系,旨在用科幻的方式进行一种思维方式上的科普。 “VIEW看见”章节收录近十篇创作谈,涉及“科幻视野中的城市书写”“科幻中的女性主义书写”“东/西方乌托邦”等文学话题,皆立足于文学的角度去观照现实,反思科幻文学史的沿袭与现实作用。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家的“写作指南”、文学爱好者的“科幻入门之作”、科幻迷不可错过的“科幻史”、大众塑造科幻思维的“思考说明书”。科幻不止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路径。科幻能帮助我们从一滴水中看见大海。
我们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
作者:康纳·多尔蒂
☆入选《时代》2020年100本推荐书目 ☆入选《财富》2020年10本优秀商业书籍 ☆入选《纽约时报》书评编辑推荐书目 ☆荣获加州图书奖非虚构类银奖 ☆入围海伦·伯恩斯坦杰出新闻图书奖决选 ☆戈达德·里弗赛德·斯蒂芬·鲁索社会正义图书奖提名 ☆“星球人”(Planetizen)2020年年度城市规划图书 一场争取住房的斗争,为了有房可居的尊严。 美国梦的核心是拥有舒适且承担得起的住房,现实情况却是美国正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无数人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消耗至少3小时,每月用超过一半的收入支付租金,每年百万户家庭被扫地出门、无家可归。在工作机会和资源集中的地方,可负担住房严重短缺。住在好学校和高薪工作邻近地点的高昂成本,阻止了人们搬到充满机遇的地方。 不断上涨的住房成本正成为美国居住隔离、教育不平等、种族和代际财富差距、中产阶层萎缩等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康纳·多尔蒂的《金门:美国住房之战》以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湾区为样本,从西海岸的中心记录了美国的住房危机。书中追踪了为捍卫居住权而努力斗争的人们,包括立法者、租户、开发商、工薪家庭、社会活动家等,呈现了不同立场的人们试图摆脱危机的努力,也揭示出那些推动住房市场的深层力量,剥开了几十年的历史和经济力量的博弈,为看待和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翔实的参考。
金门:美国住房之战
作者:苏珊·奥尔琳
1986年4月29号上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发生了一场火灾。七个小时后,火才被扑灭,四十万本书被烧毁,七十万本书被损坏。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大的图书馆火灾事件,却迟迟没找到真凶。 二十五年后,《纽约客》专职作家苏珊·奥尔琳偶然得知此事,她决定重启调查,追踪涉嫌谋害百万册图书的神秘凶手。她走访嫌疑犯的亲友,请教当时的馆员和办案人员,借助前沿的纵火侦查技术,甚至亲手烧毁了一本书。在一次次交谈和质问中,在一趟趟图书馆漫步后,一场调查逐渐变为一场长达七年的图书馆之旅—— 她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从《莎士比亚》全集到《华氏451》,记下每一页被烧毁的文字;她也还原了火灾后的全城救书行动,从无名之辈到商业大亨,记下每一个为书奔走的爱书人;她探访每一个少为人知的部门,从咨询台到货运部,详尽介绍现代图书馆如同机械般精准的运作方式和庞大体系;她回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从仅白人男士使用的小房间到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亦展望了图书馆作为公民教育中心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也是一本了解图书馆的百科全书。在历史的灰烬中,跟随苏珊·奥尔琳的脚步,让我们走在静谧而丰富的书架间,走进有序空间背后的复杂体系,走向每一座隽永的图书馆——火可以烧毁书籍,但无法烧毁知识,更无法烧毁我们的记忆和好奇,我们的生命故事。
亲爱的图书馆
首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