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美]金伯利·克里斯曼-坎贝尔(Kimberly Chrisman-Campbell)
裙子,讲述着女性角色×命运×自由×理想的变化 ★ 虽然二十世纪女性解放的故事往往被认为围绕着裤装的普及而展开,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时尚主角仍然是裙子。裙子是女性主义叙事中被忽视的部分。 ★ 裙子,讲述着女性角色、命运、自由和理想的变化。作品对二十世纪裙子的演变进行了有趣而富有洞察力的审视。 ★ 《财富》《出版者周刊》《书单》、VOGUE 英国版前主编、多位设计师时尚史作者力荐。 ★ 作者金伯利·克里斯曼-坎贝尔,时尚史学者、策展人、记者和获奖作家。曾在博物馆和大学担任顾问。出版有多部时尚史作品。 ★ 插图丰富,并有32页彩插,附赠藏书票。 虽然女性解放的故事常常被定格在 20 世纪人们对裤子的日益接受上,但那个时代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时装仍然是裙子。女权运动者身着裙子游行和表达诉求。随着女性在投票权、劳动力市场和整个世界的地位上取得长足进步,她们的衣着也随之改变。她们不需要用裤装表达强大或进步。福图尼、香奈儿、帕图等设计师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同时融入新的品味和技术,设计的裙装重新定义了20世纪的女性气质。 作者坎贝尔通过讲述小黑裙、酒吧套装、裸裙等改变游戏规则的款式,或者的士裙、紧身连衣裙等不起眼的创新,审视了 20 世纪女装的历史。这些极具影响力的服装让读者看到它们诞生的时代和穿着它们的女性,同时继续塑造着当代时尚,甚至为未来裙子的性别融合打开了大门。 这部闪耀的社会史,通过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裙装:德尔斐长裙、网球裙、小黑裙、无肩带连衣裙、酒吧套装、裸裙、迷你裙、迷笛裙、紧身连衣裙……追溯了20世纪女性角色的转变,记录了女性自身不断变化的命运、自由和理想。
裙子的宣言
作者:[意]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贾斯珀·格温,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有讲故事的迷人天赋。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四十三岁的某一天,在散步的途中,他突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了厌倦。不久,他便开始一步步地从原来的生活中退隐了。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从格温先生决意自我消隐的那一刻开始,一段跨越漫长时光的寻找自我之旅就开始了。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它,才能让心不再漂泊。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人物,忙碌于冒险和日常生活,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我们是整个故事,不仅仅是那些人物。我们是那些我们散步的树林,是骗人的坏蛋,是周围的混乱,是所有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是东西的颜色、声音,您能懂吗?”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是《海上钢琴师》作者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经典作品,也是他眼中自己的最佳作品。 ****************** 巴里科写了一篇温柔的沉思录,关于书和人如何在时间中以几乎难以察觉的方式改变我们、打动我们、召唤我们,就像许多在黑暗的掩护下偷渡到我们生活中的特洛伊木马。——《纽约时报》 巴里科是一位多产的欧洲文学大师,常被拿来与卡尔维诺相提并论……这本神秘的小说所带来的可亲的怪异感是村上春树都无法比拟的。——《出版人周刊》 巴里科的语言很简练,但寓意深远。也许这就是他受年轻人追捧的原因。——朱塞佩 · 托纳多雷(《海上钢琴师》导演)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
作者:[美] 奇普·希思 / [美] 丹·希思
本书上一版书名为《瞬变》,本次重新修订上市。 改变,是我们生活中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有时,我们主动想要改变——不再拖延,不再懒散,不再逃避;有时,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改变——市场竞争,婚姻危机,工作掉队……但不管多么必要,我们却发现改变如此痛苦,又如此艰难。为什么?怎么办? 世界一流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思兄弟看来,阻碍我们进行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希望变革的理智思考与已经存在惰性的情感需求不合拍,两者互相牵制使得我们难以做出改变。他们借用了一组有趣的比喻:人类的情感与理智,就如大象和骑象人:骑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踯躅不前。 头脑(骑象人)是生活的方向盘,情感(大象)则是生活的动力源,而环境则是生活的公路,给骑象人提供方向。三者结合,改变就能发生。 人的情感和理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尤其是面对你要改变过去养成的一些坏习惯,更是积重难返。意志力并不擅长持久战,自制是一种爆发性的力量,调动起来很好,但是很快就衰退了。所以,不要太过于责怪自己没有意志力,人性使然。 改变不是一个意志力的考验,意志在这起不了多大作用。改变是个智慧的考验,如何去用理智指导情感,而不要去用意志力去试图战胜情感。理智只是一个骑手,而情感是一头大象。运用意志力,骑手也许能驾驭大象一时;但是当大象按照自己的性子来的时候,骑手之力是无法控制这头庞然大物的。
瞬变
作者:李海峰 / 陈婉莹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当一个人热爱一件事情,并全身心地投入时,他便可以克服万难,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热爱的力量。本书是一本关于激发自身热爱的力量的励志书,深入探讨热爱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巨大影响。它旨在帮助读者找出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努力奋斗,活出精彩的人生。 热爱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更加热爱这个世界。翻开这本书,你可以看到31个充满热爱的力量的逐梦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在热爱的力量的驱使下,勇往直前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在他们中,有的人四次创业失败,却次次能在反思中成长,找到热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擅长点,找到优势和机会;有的人凭着对美的热爱,立志于带领1万名女性变美;有的人本来在三甲医院工作,发掘出自身对于心理咨询的热爱后,毅然投身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事业,服务了2500多个家庭……热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动力,能够激发人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将热爱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成果。 热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力量。它推动我们追求梦想,跨山越海,排除万难。只要你心怀热爱,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失望中找到希望,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凡的意义。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梦想和目标,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热爱,就一定能够实现它们。
热爱的力量
作者:李宏伟
在文学意义上说,我们希望哲学抵达哪里,它是不是能抵达生活我不知道。但是哲学就其自身以及它穿越了人类的复杂经验、穿越了普遍的人类而言,我认为哲学的尽头可能是抵达天真,所以我喜欢《信天翁要发芽》,我喜欢这种天真之气。——李敬泽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直播” 无所不在的观看,欲盖弥彰的狂欢 作家李宏伟全新长篇小说 唯有表演可以显影真实 多维艺术的小说装置,穷形尽相的人世剧场 一座城市的起初与终结,一个小说家的“创世记” 一个关于死亡与生长、疯癫与恐惧的人类故事,书写我们自身的光阴与命运、劳作与时日 《信天翁要发芽》是作家李宏伟最新长篇小说。全书采用独幕剧的形式,由“情势表演”“立身表演”“辩解表演”“劳作表演”四场表演构成,多声部层层推进,一切演出始终处于浓密得近乎暴力的窥看中。一座城邦与一座丛林,构建起两个互相指涉的虚拟世界。无所不在的观看,欲盖弥彰的狂欢,四场表演展演出一个城市的编年史及其众生世相,是多维艺术的小说装置,亦是穷形尽相的人世剧场。小说以奇异的想象与狂欢化的景观,讲述一个关于死亡与生长、疯癫与恐惧的人类故事,书写我们自身的光阴与命运、劳作与时日,构筑出一个小说家的“创世记”。
信天翁要发芽
作者:林海音
★7篇名家导读讲透《城南旧事》,让孩子轻松提高阅读能力! ★好文字,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少儿阅读经典文本,篇目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 ★好导读,才能让孩子轻松阅读。 ★翻开本书,开启孩子的阅读能力提升之路! 《城南旧事》初版于1960年,是林海音以其7至13岁在老北京的童年生活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小说以孩子的视角、白描的手法写出成长的喜乐哀愁,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林海音(1918—2001),儿童文学祖母级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从1923年到1948年,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让她难以忘怀的25年时光。她在胡同里奔跑嬉戏,在四合院里念书习字。从读书到工作,北京在林海音的生命里留下太多珍贵的回忆。1960年,带着对昔日老北京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林海音写下《城南旧事》。 她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份真挚的深情和不老的童心流淌在《城南旧事》的字里行间。《城南旧事》不仅是林海音的代表作,更是半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永恒经典。 翻开《城南旧事》,一幅生动鲜活的老北京生活图卷徐徐展开。快看,那妙趣横生的童年故事就要开场了!
城南旧事:名家导读版
作者:李国华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石和巅峰,其文学背后的思想同样具有基石和巅峰性的意义。但不管其思想和文学孰先孰后,何者更为重要,对于读者来说,无法避开的缠绕是,鲁迅的思想往往是从具体的文学形式中表达出来,鲁迅的文学也往往根迹于其思想中具体的逻辑常项。因此,如何通过鲁迅创造的文学形式来抵达鲁迅思想的隐秘所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书着眼于此,用心淘洗鲁迅留下的各类文本的文学形式与思想之关系,究明鲁迅文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脉络,即在现代中国,面临古今中西之间交错所带来的变革和动荡,行动如何可能?本书首先讨论的是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基本面貌,勾勒的是与章太炎的“自性”的关系,彰显鲁迅在思想层面对于行动的理解和渴望,接着讨论与“自性”关联的主体建构问题在《野草》、《故事新编》和旧体诗中的展开,着力分析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显影鲁迅重建行动之可能时的思想困局、历史哲学和自我安慰,最后是接续文学分析的脉络讨论鲁迅在《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中的部分小说,展开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小说细读,澄明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理解,讨论其在历史实践的维度对行动如何可能的思考及相应的文学形式的特质。总之,本书试图以“行动如何可能”为基本问题,追踪鲁迅文学背后的基本思想脉络,以期引发对于鲁迅及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学的不同讨论。
行动如何可能:鲁迅文学的一个思想脉络
首页 上一页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下一页